希特勒的奮斗對80后的啟示
為了做好主流人群80后,再忙我也逼著自己找張盤,看了幾集現在熱播議論的《奮斗》,不知道是因為沒看完原因,還是自己潮流意識過時的緣故,我總覺得這個劇名好像起錯了,它更似乎更應該叫《混間道》或《過把癮就死》或《弱智男女上床記》等等,因為我實在沒看到這中間的核心價值觀究竟是什么。
說到“奮斗”這個關鍵詞,以我的觀念,它更應該是一種在獨特的價值觀引路下,朝著確定的外部目標努力的一種行為。而這種價值觀是由人生觀念,善惡標準,信念、堅韌、承受力以及犧牲等元素構成的。簡單來說,奮斗 =? 目標 + 價值觀 + 行動,而價值觀的存在就是提供這種持續行動的動力。
如果把奮斗比喻成一輛火車開往終點站的過程,目標就是終點站,行動就是火車,價值觀,就是給火車提供動力的燃料了。
這讓我想起阿道夫·希特勒的《我的奮斗》,有人稱它是“當代蠱惑人心之杰作”,也有人說是“20世紀滅絕人性的罪行錄”。但無論怎樣爭議,這中間所透射出的“不錯意志力和奮斗精神”,你是無法回避與否認的。
無論是好是壞,歷史總能復合性的給我們留有很多值得借鑒與啟示的地方:
希特勒是一個創造奇跡的人,他從奧地利的流浪漢攀登到納粹德國總理的寶座。希特勒是一個勇敢無畏的士兵,他在“一戰”中兩次負傷并且榮獲很少授予普通士兵的一級鐵十字勛章。希特勒是一個冒險家,他孤注一擲發動慕尼黑啤酒館政變。
希特勒是一個天才的演說家,靠兩片嘴唇煽動起在“一戰”后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德國人民心中復仇的火焰。希特勒是一個機會主義者,在洞悉英法綏靖主義傾向之后武裝占領萊茵蘭。
希特勒是個慈祥的“父親”,沒有后代的他親切地對待身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仆人。
希特勒是一個素食主義者,為了保護動物,他甚至頒布了法令要求人道地殺死龍蝦。希特勒是戰爭魔王,他給歐洲古老的反猶傳統畫上了驚嘆號。
希特勒是個在軍事上過分自信的失敗者,兩條戰線將他的帝國帶入了墳墓。
第三帝國的子民稱他為“我的元首”,在這之后,幾乎所有人都稱他為“二戰元兇”。
用一分為二的歷史觀來看,1939年9月之后希特勒一律是罪惡的。
他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,讓人類文明遭受重創。戰爭罪可以認為是戰敗的代價,但大屠殺則是不可辯駁的滔天罪行。威廉二世發動優先次世界大戰,也讓人類文明遭受了重創。為什么人們不說威廉二世是魔鬼呢?因為威廉二世沒有迫害猶太人,而希特勒卻殺掉了世界上一半的猶太人。如果希特勒侵略波蘭、法國和蘇聯等是利益矛盾沖突使然的話,那么殘酷迫害猶太人就是不折不扣的罪惡。
但1939年9月之前阿道夫·希特勒卻是輝煌的。
他在14年內把一個不到100人的小黨發展成德國優先大黨。他44年的不懈奮斗,當上德國總理,一年后又成為元首,完成了對德國政權的一律控制。他重建德國的武裝力量,振興德國經濟,讓德國重新崛起,在軍事和經濟上再次位居世界前列。他運用國際政治機會,擴大了德意志帝國的版圖。如果希特勒在1939年9月意外死亡,也許他將以偉人的身份載入世界史。因為,德國的強大是人類的光榮,而絕非恥辱。
《我的奮斗》的優先部是希特勒1924年在獄中寫成的,1925年出獄后完成第二部,該書日后就成了第三帝國的藍圖。后來,“啤酒館政變”、九個月的刑期和《我的奮斗》也就成為希特勒的政治生涯的資本。也是他的政治與精神宣言。更是成為他自己與一大批人奮斗路上的追隨方向。
回到現實,各種社會條件逐漸成熟等都構成了“80后”在早年即成功的必要條件。80后伙伴有特立獨行,有活力,從不畏懼失敗,實現自我的渴望、獨特性的需求。但是,方向是否明確,目標是否明確,價值觀是否明確,卻是80后伙伴一個長線要思考的奮斗課題。
其實,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,都有一個工廠,它用來生產奮斗路上信心的力量,
而生產這種力量的原料,就是你價值觀中,對于生命意義上的使命與信念的思考。